close

伯恩的PAC人格結構理論

PAC人格結構理論/交互作用分析(Transactional Analysis,簡稱:TA,PAC-分別代表Parent、Adult和Child的首字 )

 PAC理論又稱為相互作用分析理論、人格結構分析理論、交互作用分析、人際關係心理分析 、自我狀態模式(Ego-State model) ,由 由人際溝通大師、加拿大心理學家 Eric Berne (艾立克‧伯恩) 於19世紀50年代在《人們玩的游戲》(Game People Play)一書中,提出了這個著名的理論。他將傳統的理論加以提升創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結構理論。是一種針對個人的成長和改變的有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法。

  無論人們是以堅決還是非堅決的方式相互影響,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作出回應時,存在一種社會交互作用。這種對人們之間的社會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。

  這種分析理論認為,個體的個性是由三種比重不同的心理狀態構成,這就是“父母”、“成人”、“兒童”狀態。取這三個間的第一個英文字母,Parent(父母)、Adult(成人)、Child(兒童),所以簡稱人格結構的PAC分析。“P-A-C”理論把個人的“自我”劃分為“父母”、“成人”、“兒童”三種狀態,這三種狀態在每個人身上都交互存在,也就是說這三者是構成人類多重天性的三部份。 指出每個人性格裡都有3種的不同小我,這種性格屬性也會反映在一個人的說話應對上,讓他在面對不同情況時,產生嚴厲批判、理性問答或模稜兩可的說話方式。

   P “父母”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,通常表現為統治、訓斥、責罵等家長製作風。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占優勢時,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憑主觀印象辦事,獨斷獨行,濫用權威,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會以「你應該」「你不能」「你必須」等命令句開頭,或「笨死了」「連這個也不會」等嚴詞批評。

undefined

   A “成人”狀態表現為註重事實根據和善於進行客觀理智的分析。這種人能從過去存儲的經驗中,估計各種可能性,然後作出決策。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A成分占優勢時,這種人的行為表現為:待人接物冷靜, 對自己負責, 慎思明斷,尊重別人。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: 「我個人認為」「我的想法是」「根據狀況」等分析式語句開頭。

undefined

   C “兒童”狀態象嬰幼兒的衝動,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佈。一會兒逗人可愛,一會兒亂髮脾氣。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C成分占優勢時,其行為表現為 說話時的反應出自直覺,會展現出自然、冒險、愉快,甚至是沒有主見與不負責任的一面,不只好奇、好玩、好問,也容易任性、 遇事畏縮,感情用事,喜怒無常,不加考慮。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“我猜想……” ,“我不知道……” 「我是」, 「我想」, 「我不管」等自我中心的說法開頭。

undefined

根據PAC分析,人與人相互作用時的心理狀態有時是平行的,如父母--父母,成人--成人,兒童--兒童。在這種情況下,對話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。如果遇到相互交叉作用,出現父母--成人,父母--兒童,成人--兒童狀態,人際交流就會受到影響,信息溝通就會出現中斷。 上述三種心理狀態在個體心理與行為中,有不同表現,因而形成不同的個性特點。在每個人身上,三種心態的比重也不相同,形成了不同的行為特徵。

最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剌激--成人反應。

 

交互作用(語言、動作或非語言信號的交換)可以是互補式的或非互補式的。

 

在公開交互作用中,如果發出者和接受者的心態在回答中僅是方向相反,則交互作用是互補式的。反之則是非互補的。
 

(更多內容:請見MBA智庫  http://wiki.mbalib.com/zh-tw/%E4%BC%AF%E6%81%A9%E7%9A%84PAC%E4%BA%BA%E6%A0%BC%E7%BB%93%E6%9E%84%E7%90%86%E8%AE%BA)

(http://blog.xuite.net/ccmay6/yamay/PAC.E7.9A.84.E5.BA.94.E7.94.A8)

 

﹡「P高A低C高」
為專制幼稚型。氣行為特徵喜怒無常、難與共事、支配慾強,有決斷力,喜歡聽頌歌和被照顧捧揚。

﹡「P高A低C低」

為專制型。其行為特徵是墨守成規,照章辦事,家長作風,不合潮流,養成下屬依賴性,是早期工業革命時代的經理人員。

﹡「P低A低C高」

為幼稚型,其行為特徵有幼稚氣,用幼稚幻想進行決策,喜歡尋求友誼,對人有吸引力,是討人喜歡但不稱職的經理。

﹡「P低A高C低」

為正統成人型。其行為特點客觀而重現實,工作刻板,待人較冷漠,只談公事,不談私事,難以共事,別人不願與他談心。

﹡「P高A高C低」

父母成人形。其行為特徵易把「父母」心態過渡到「成人」狀態,經訓練學習和經驗積累,可成為成功的企業家與管理人員。

﹡「P低A高C高」

為成人與兒童型。將「成人」和「兒童」心態結合在一起,是理想的管理人員,對人對事都能搞好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undefined

相關圖片

"自我圖"的概念:

自我圖的分析主要是區別出一個人在PAC三種狀態中所佔有的比例各是多少,P是指父母,A是指成人,C是指孩童。傑克杜謝 Jack Dusay 設計 Ego Gram 來呈現自我狀態的相對差距。他假設有一個恆定的原則:「如果某一個自我狀態的強度增加,其他自我狀態就會代償性地減少,就好像無論心理能量如何流動,其總量是不會改變一樣。」

自我圖的測驗,內容以問卷方式施測,其內容與代表意義如下:

1.題型與計分

Ego Gram問卷共有50個題目,分別測出NPCPAFCAC伍種型態的自我結構。○代表2分,△代表1分,ㄨ代表0分。每十題加計一個總分,例如:1-10題加起來的分數,就代表NP;11-20題的總分,就代表CP,依此類推。然後在問卷右下角的表格中點出分數,加以連線,將形成一個典型(圖形),依此典型來做分析解說。

2. 圖形分析方式

根據東京大學醫學部的研究,圖形分成三大類、十七種類型:

優位型:又分為

低位型:又分為CP低位型(散漫)、NP低位型(暴躁)、A低位型(白日夢)、FC低位型(貼身侍衛)、AC低位型(管理者)等五種。

混合型:又分為台形型(家庭第一、志願者、自利者)、U型(內心糾葛、爆炸、委曲)、N型(好好先生、老媽、工作狂)、逆N型(孤高、花花公子、沉思)、M型(叛逆)、W型(厭世)、平坦型(超人一等、凡人、嚴重內向)等七種。

功能性的自我狀態

CP 優位型(頑固老爹)、 NP 優位型(過分關照)、 A 優位型(電腦)、 FC 優位型(自由奔放)、 AC 優位型(依靠者)等五種。

Cp:Critical Parent 批評的父母 控制的父母

NP:Nurturing parent 照顧的父母

A:Adult 成人自我

Fe:Free Child 自由的兒童

Ac:Adapted Child 順從的兒童 功能性的自我狀態

(詳文人際溝通分析P-A-C自我狀態---http://donnachang2564.pixnet.net/blog/post/14220988-%E4%BA%BA%E9%9A%9B%E6%BA%9D%E9%80%9A%E5%88%86%E6%9E%90p-a-c%E8%87%AA%E6%88%91%E7%8B%80%E6%85%8B)

----------------

TA在家庭溝通與親職教育上的應用

 

像父母又像孩子 --找出適當的親子溝通模式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文/魏渭堂(大學教授)

人際溝通大師柏恩(Berne)創立了溝通分析理論叫做P-A-C,他認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,也是一種人際交往的關係。

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受到早期父母的教導與薰陶,在往後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,會形成三種不同的自我心態,它們分別為:父母式(Parent)、成人式(Adult)、和兒童式(Child),在日常生活中個人配合著不同時機和環境,會運用不同的自我狀態與別人溝通,形成個人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。

父母式自我狀態(P)

俗語說:「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生兒會打洞。」我們常會發現自己的一些態度,其實是學自父母或長輩,也就是父母行為的翻版。觀察小孩的行動,可以發現,有些小孩子會跟弟妹說:「不要講話啦!」「安靜點!」這種命令的話語,通常學自於父母平時所說的話。

父母式自我狀態分為兩種:

第一類型的父母表現出體諒、信任、欣賞優點、照顧別人,常用的話語是「不要哭喔!我會幫助你的,你要乖乖的,我們都很疼愛你。」這種我們稱為撫育型父母。

第二類型的父母以管教小孩為主,對孩子常表現出挑剔的行為,而且管教言行不一,父母講粗話,自己抽煙等等,都不是良好的示範;常用的話語是「你應該、你必須、笨死了、連這個也不會、我不管你,誰管你呢?」這就是所謂的批評型父母。

成人式自我狀態(A)

第三類型父母是就事論事,依據現實環境作客觀的思考,以彈性及清晰的思考力來作溝通。

它的特質是客觀分析、就事論事、明辨是非、常跟小孩說的話是「讓我想想看;根據狀況,也許這樣比較有效;你這意見不錯,還有沒有其他的能性。」這類型父母通常喜歡說理,小孩可能會缺乏情感上的滋潤,這就是成人型的父母。

兒童式自我狀態(C)

這種心理狀態是在童年階段,所感受及所經驗的一種紀錄,這種心態常表現出好奇的、好玩的、好問的,及比較任性的,俗語說小孩子童言無忌,故也常出現童言童語。它表現在下列兩種類型:

第四類型的自我狀態是自然的、冒險的、愉快的、碰到一些高興的事,馬上就會歡笑跳躍,表現出「好棒喔!我好喜歡喔!好好吃喔!爸爸最好了!」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兒童型。

第五類型的狀態是智慧型的,表現的特質是直覺的、創造的,喜歡察言觀色,常不按牌理出牌,常說的話語如「我以為應該怎樣;那你為什麼不好好用功呢?」這類型又稱為小教授兒童型。

PAC的溝通類別

在PAC五種類型自我狀態中,人與人之間互相給予刺激和反應的過程,就是所謂的溝通類別:

1. 互補溝通:父母子女之間對彼此的期望互相得到滿足,如小孩說:「昨天我們老師說要帶我們去科學博物館,結果竟然下雨了,他不帶我們去。」父母說:「這讓你們失望,對不對,你一定感到很難過。」

2. 交錯溝通:通常子女對父母會有期望,譬如「媽媽,帶我去自然科學博物館,好嗎?」但孩子卻沒有得到預期的回應,父母回說:「你不好好用功讀書,還有臉要我帶你去玩。」

3. 曖昧溝通:這種溝通發生時,往往會牽動兩種自我狀態,一為表面的,一為隱藏的。如小孩說:「媽媽,我好用功唷,考試也很認真。」表面是說他用功,其實暗藏著成績不佳,不是我的錯,你不可以罵我。又如一個小孩子在奶奶面前跟爸爸說:「你不可以打奶奶的孫子。」其實內心正在想:「哈哈!看你能對我怎麼樣?」

從溝通中可反映出自我的心理狀能,而自我狀態影響了雙方的互動關係。

促進良好的PAC互動

要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關係,促進良好PAC溝通可以由三方面做起:

1. 了解自己及孩子的自我狀態。觀察自己和對方常用的字眼及肢體語言,並且透過內省,以了解自己的自我狀態。

2. 建立真誠的互補溝通。除非有必要,否則避免交錯、曖昧式的溝通。

3. 父母多以撫育型父母狀態對待孩子。多給予孩子讚美和鼓勵,並當他們的顧問。

4. 鼓勵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時,把兒童自我狀態解放出來。全家人一起像兒童一樣互相嬉戲,可增進彼此的情感。

小Q截图-20180106100908.png

http://blog.xuite.net/megli/tw/102857967-%E8%88%87%E3%80%8C%E5%85%A7%E5%9C%A8%E5%B0%8F%E5%AD%A9%E3%80%8D%E7%9B%B8%E9%81%87%EF%BC%8D%E5%BE%9E%E5%A4%A7%E5%9C%B0%E9%9C%87%E8%AB%87%E5%8A%A9%E4%BA%BA%E8%80%85%E7%9A%84%E8%87%AA%E6%88%91%E7%85%A7%E9%A1%A7

 

創造「成人對成人」式互動,引導出最大溝通效果
心理學家湯瑪斯‧哈禮斯(Thomas A. Harris)在《我好,你也好》書中指出,當PAC三種不同性格狀態,彼此進行溝通與交流時,會交互搭配出互補、交錯或平行等以下10種不同類別互動。

哈禮斯強調,在各種不同的溝通類型中,以成人對成人式的互動(AA vs. AA)溝通效果最為良好。透過了解PAC模型以及相關溝通分析,可以幫助組織成員有意識地察覺自己與對方的心理狀態,進而選擇適合的反應方式。一旦若能控制自己展現出成人狀態,並透過語調、態度將對方也引導到成人狀態,就能做出最有效的溝通,創造互信互惠的雙方關係。

undefined

PAC分析理論,以下十種類型人際交往比較常見:

1、PP vs. PP
在這種類型中,甲乙雙方都表現出一種頤指氣使的武斷,雙方容易自以為是、彼此苛求,互看不順眼。

PP:「你趕快去把報告給我寫出來!」(父母-父母)
PP:「你沒看見我現在正在忙別的事嗎?」(父母-父母)

 

甲方說:「你把這任務完成一下。」乙方卻說:「你不見我正忙著嗎?找別人干去吧!」

2、AA vs. AA
在這種交流類型中,雙方能以理智的態度,本著負責與尊重,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對待對方。

AA:「你報告寫好了嗎?」(成人-成人)
AA:「是的,我正要寄給你。」(成人-成人)

甲問「你能把這項任務完成嗎?」乙說:「如果沒有什麼干擾,我想是能夠的。

3、CC vs. CC
在這種類型中,甲乙雙方都易訴之於感情,雙方容易彼此契合與說動,但常是一起逃避、不負責任。

CC:「你想要翹掉這個會議陪我去看場電影嗎?」(兒童-兒童)
CC:「當然好!我完全不想工作了!你想看什麼?」(兒童-兒童)

甲說:「過不到一起乾脆離婚。」乙答:「離就離,誰離不開誰呢!」

4、AA vs. CP
一方以理智的態度做溝通,另一方反應則容易流於感情。

AA:「你報告寫好了嗎?」(成人-成人)
CP:「好啦!我馬上去做啦!」(兒童-父母)

5、PC vs. AA
在這種交流類型中,甲方要求乙方以理智對待他,但乙方則以高壓方式對待甲方,這在上下級、同事之間經常發生。所以,一方以高壓態度提出要求,一方以理智回應。

PC:「你報告寫好了沒?」(父母-兒童)
AA:「事實上,我正在寫。」(成人-成人)

6、PC vs. CP
在這種交流類型中,甲乙雙方表現出權威和服從的行為,即甲方以長者自居對待乙方,乙方亦能服服貼貼不以為然。一方以上級態度指使對方,另一方則乖順服從或不以為然。

PC:「你趕快去把報告給我寫出來!」(父母-兒童)
CP:「好啦!我遲早會去做啦!」(兒童-父母)

甲作為上級對乙說:「這件事完不成要受批評。」乙作為下級回答:「真完不成,我甘願接受批評。」

7、PC vs. PC
在這種交流類型中,一方採取命令式指令,而另一方不服也採取同樣方式回敬。這種交流方式必然會引起矛盾衝突。這經常表現在上下級、家長和子女之間。

PC:「我根本不能相信你會把報告寫好!」(父母-兒童)
PC:「你為什麼老是不肯相信我!」(父母-兒童)

8、CP vs. CP

在這種交流型中,甲乙雙方都把對方作為權威看待而表現出一種服從的意向,雙方都把對方視為權威,而表現出服從的姿態。,這在同事和朋友之間經常發生。

CP:「要記得幫我做報告哦!」(兒童-父母)
CP:「好啦!我馬上去做啦!」(兒童-父母)

9、CA vs. AC

在這種交流類型中,一方表現為小孩子脾氣,而另一方則表現為有理智的行為,這在同事之間、夫妻之間經常會發生。

CA:「請記得做報告哦!」(兒童-成人)
AC:「好的,我會努力。」(成人-兒童)

10、PA vs. AP

在這種交流類型中,甲方表現為有理智,但又擔心自己控制不住自己。為此,甲方經常要求乙方擔作P的角色,起到對甲方的監督和防範作用;所以,一方表現理智,但又擔心控制不住自己,所以要求另一方擔作監督的角色。。這在上下級、同事、夫妻之間經常會發生和利用這種類型的相互作用。

PA:「報告可別忘了,我明天要。」(父母-成人)
AP:「好的,我會努力,也謝謝提醒。」(成人-父母)

 

學者介紹

美國心理學家艾瑞克‧伯恩(Eric Berne)所創造 1910 出生在加拿大 1935 自醫學院畢業,並成為一個精神科醫師 1941 接受心理分析訓練,成為佛洛伊德派之精神分析學者 1950 脫離古典心理分析學派的組織,發展出TA 理論 1971 去世,享年60歲 什麼是溝通分析 (一套淺顯易懂的人際溝通模式 ,了解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行為和情緒 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sdd7522158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